第03:人物
上一版3   4下一版  
 
标题导航
~~~——记李本侹和他的《宁波摩崖石刻》
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  下一期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长年奔走山间 发现保护文物
——记李本侹和他的《宁波摩崖石刻》
李本侹在考证武陵山造像年代。
李本侹撰写的《宁波摩崖石刻》。
在清理天童森林公园南宋摩崖石刻。
宁海桶盘山南宋摩崖。

  ■本报记者  吴海霞

  在鄞州区文保中心工作的李本侹,身上有着多个标签:收藏家、非遗传拓技艺传承人、文史研究者、文艺评论家……

  直到不久前,他撰写的《宁波摩崖石刻》由宁波出版社出版,身边的人才发现,这些年来他不声不响,执着于对摩崖石刻的探访研究,在这一冷僻的领域,已成专家。

  那些散落在乡村山野的摩崖石刻究竟有何魅力,李本侹研究的这些内容有何价值?长年奔走山间的他,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

  实地勘察激发文保责任感

  也许受家庭的熏陶,父辈们往来的不少是省内外文化界大咖,70后的李本侹中学时代就开始收藏各类门票,从中也获取了不少有意思的历史文化信息。

  工作后,李本侹从事的并非跟文物、文艺打交道的职业,直到2003年,他跟着宁波市海外寻珍团到日本、韩国探访海上丝绸之路遗迹,激发了他心中对历史文化的热爱,此后,他始终执着于对海丝文化的研究。

  2007年,李本侹因工作单位变动,进入了文保领域,此时,他学术研究的方向之一,即以碑刻、摩崖、砖瓦铭文等为主的金石文化。

  当时,恰逢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,在“三普”的几年里,他开始关注碑刻、摩崖的状况,在下基层实地查看时,他也会留心相关信息,根据登录的资料,利用业余时间,一个个去实地勘察确认。

  有一次,在象山县鹤浦镇大百丈村的山里,他陪市里专家去看藏在深山里的岩画。

  “岩画在我国多出现在西北地区,象山发现这样大面积的岩画,在宁波乃至浙江都比较少见,这一发现后来被评为‘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’之一。”李本侹说起那一次所见,依然非常兴奋。

  大百丈岩画内容丰富,神像、鱼、船、马等图案的线条简洁流畅,造型风格较为抽象,这些岩画的发现为象山古代石刻艺术、渔文化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。

  另一次是在镇海中学,校园里有一座小山,叫梓荫山,仅12米高,却很有文化底蕴,留下了南宋理学家朱熹、民族英雄林则徐、抗法名将吴杰等历史名人的身影。

  在梓荫山上,李本侹看到了1940年指挥部队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将领陈德法题刻的“日涉成趣”。此4字出自晋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园日涉以成趣,门虽设而常关。”

  梓荫山上的摩崖石刻还有曾先后3次担任慈溪县令的张久照、镇海训导陈棹等人的纪游题刻,南宋水师统制、山西人冯柄所书的“惩忿窒欲”。

  在“三普”的几年里,李本侹一处处现场探访各处的摩崖石刻,这些散落在山间的石刻,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霜,经受着岁月的剥蚀,有的位置隐秘,不易被发现,有的字迹模糊,需要通过拓片辨认,而寻找摩崖,了解摩崖所蕴含的历史信息,让李本侹仿佛走向一条全新的通道,去那里探知更多关于这个城市过往的痕迹。

  “当时,这些摩崖的相关资料以及对它们的了解,基本停留在文物部门内部,外界很少去关注这个领域,更不会有人去关心这些摩崖的文化价值,我越走近它们,就越有种应该去做些什么的责任感。”李本侹说。

  行走荒山野岭乐此不疲

  常年行走在荒山野岭,李本侹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:“因为大多数的山是人迹罕至的野山,一般人是不会去的,这种地方蛇虫多,天气热的时候不能去,一般每年出去寻找摩崖的时间段是11月到第二年的惊蛰前。”

  他经常跟朋友或者家人一起,开一辆小面包车,因为山道陡峭,这辆小面包车几次被开进沟里,等待专人来救援。

  他所带的装备里有砍刀,因为经常需要从荒草蔓延、荆棘丛生的地方自己开辟出一条路来;需要带梯子,摩崖在高处,需要爬上去,用湿布清理,用纸和墨汁去拓,还有刷子、纸筒、相机等各种用品:“最吃力的是要把一大桶水搬上去。”

  虽然辛苦,李本侹却乐在其中,乐此不疲。

  他记得寻访余姚市大隐镇章山村的鼎新潭摩崖石刻的过程较为曲折:鼎新潭所在的村庄,在上世纪50年代因为建森林水库而搬迁,山谷里少有人迹,当地人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地方。

  “鼎新潭所在地曾经属于慈溪,所以鼎新潭摩崖石刻在慈溪县志中有记载,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,文物部门在鼎新潭边的崖壁上发现了两块摩崖石刻,2010年,鼎新潭摩崖石刻成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。”李本侹介绍相关情况。

  通往鼎新潭,需要从枯水期的溪中的乱石往上攀爬,但因为附近一带小溪多,文物标志碑又是随意放在山边,第一次去,沿着山道来回走了好几遍,问了好几个挖笋的人,都不知道鼎新潭,最后找到一位老人家,才有了方向。

  为了看清摩崖石刻的落款,5年后,李本侹又一次去探访鼎新潭,但在山上转了大半圈,却找不到当年看过一眼的地方。过了一年,他又约朋友一起找了好几条山溪,终于找到了鼎新潭。

  在几次实地探访以及深入研究之后,李本侹对鼎新潭摩崖的来龙去脉以及题书之人有了更进一步的确认:“两块摩崖是清代不同时期的两位县官为民求雨而书,一位是顺治年间的县令王绣,另一位是乾隆年间的县事窦忻。”

  几经周折,以及几次实地探访,破解漫长时光里的谜团,是一种难忘的经历。

  而在他工作生活的鄞州,遇见名山之上的摩崖,则如同找到失散多年的老朋友。

  比如在五乡镇千年古刹阿育王寺边上的公式山,他寻访到了从清朝到民国的6处摩崖,其中不乏有名人所书,是名山名寺文脉的显现。比如在天童森林公园,2021年发现3块南宋的摩崖石刻,涉及的林贯之、赵致道、赵山甫等人,都跟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有渊源,这一发现再次印证了南宋时期天童寺一带的文化积淀,也为鄞州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打造增添了新的内涵。

  发现和保护多处文物

  2012年国庆节后,《钱江晚报》报道在宁海发现了南宋淳熙年间的摩崖石刻,这一发现,就来源于李本侹的实地考证。

  因为年代久远,这处摩崖石刻最初发现时,根据模糊的字迹被判断为清代康熙年间。

  2012年,李本侹实地寻访,仔细辨认,确认其为南宋淳熙年间,时间往前推进了500余年。为证实此事,李本侹还寻找到《香山刘氏宗谱》等文献材料,对题刻内容涉及的相关人物情况进行了考证,这一发现,让宁海这处摩崖石刻更具文物价值。

  如果最初的探访,源于文物部门登录的记载,之后,则是李本侹自己从各类方志文献之中寻找线索,再通过田野调查去证实,到后期,他开始更广泛地留心陌生驴友打卡的照片、视频,去寻找宁波摩崖石刻的信息。

  在《宁波摩崖石刻》一书中,写到的那些摩崖,其中一半以上此前没在文物部门的资料中登录。

  有时得来纯属偶然。有一次,李本侹应邀去海曙区横街镇芝岭村看一处老房子,想判断一下是否具有文物价值。看完老房子后,他就到山里随处转了转,却满载而归。

  在桥上拍照时无意中发现了摩崖,其中一块摩崖有纪年,有题刻,还有岩画,而且时间是北宋元祐三年(1088),在目前发现宁波有明确纪年的摩崖石刻之中,根据年代久远排名第二。

  还有一次,去喝喜酒,听说附近有处“千年古佛”,李本侹立刻前往,看到了一组三尊造像,其中一尊文臣跟东钱湖南宋石刻里的文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造像,造像之间均匀地分布着4块摩崖题记,每块题记都有线刻外框,上下饰以荷叶纹。

  经考证,李本侹认为,这组造像应是民间自发出资雕刻的,以护佑来往行旅平安,是宁波古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宁波少见的有明确纪年的明代造像。

  李本侹告诉记者,两年前在宁海的一次发现,也非常及时,并借助媒体的力量将这一发现保护了下来。

  那是在国庆长假期间,李本侹跟几位同道老师一起到宁海东山长岭岩,对这一带的岩画进行了寻找与清洗,基本理清了岩画的内容和范围。

  就在此行中,他们获悉,附近东山寺有开发建设的相关规划,并将在沿途岩石上开凿台阶,选址就在这布满岩画的岩石上。为此,李本侹等人先后跟寺院以及当地的文保部门进行联系,介绍了岩画具有的文物价值。于是,经多方努力,这项工程被叫停,险些被毁坏的岩画得到了保护,市里的相关媒体也对宁海首次发现岩画进行了报道。

  十余年来,李本侹在山林之中奔走,探访、拓片、记录,也流连于各类古籍文献,进行查询和考证。

  当他将这些成果变成这本具有学术价值的《宁波摩崖石刻》之际,他终于理清了宁波摩崖石刻的家底:“这是宁波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,也具有艺术和文献价值,大多数世人不了解它们,我希望借此书能作为宁波特色乡土文本,向读者普及摩崖石刻,让更多的宁波人为此而自豪。”

3 上一篇   下一篇 4  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   第01版:时政要闻
   第02版:首南新闻
   第03版:人物
   第04版:特别报道
长年奔走山间 发现保护文物
鄞州日报人物03长年奔走山间 发现保护文物 2023-03-17 2 2023年03月17日 星期五